10月18日,备受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瞩目的“2025微生理系统国际研讨会(MPS2025)暨第八届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学术会议”在南京隆重开幕。本次大会由东南大学、江苏省人民医院、沈阳药科大学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主办,由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、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、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、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创新研究院、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共同承办,汇聚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医疗机构和企业的400余名专家学者、业界精英。

会议旨在探讨器官芯片、类器官、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微生理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、展示最新科研成果,搭建微生理系统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,推动我国微生理系统研究与产业发展进入新里程!
开幕式现场专家学者云集,高朋满座。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王伟、东南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邱海波、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、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、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(主持工作)齐炼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会议开幕式由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、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、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院长顾忠泽主持。

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王伟先生展现了地方对前沿科技产业化的强大支持。他表示,期待更多顶尖人才和优秀项目在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,共同促进政策协同、资源对接、信息共享。

东南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邱海波教授在致辞中,深刻阐述了微生理系统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前沿的代表性意义。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,东南大学始终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并依托“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”等国家级平台,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,组建跨学科团队,建设共享平台。

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、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教授从临床应用的视角,描绘了该项技术的广阔前景。她强调,微生理系统为实现真正的“个体化精准医疗”提供了可能。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排头兵,将大力推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等新一代技术平台的落地与应用,期待能为破解临床难题提供“江苏方案”。

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(主持工作)齐炼文教授聚焦于药物研发领域的变革,指出微生理系统是破解新药研发“高成本、长周期、高失败率”困境的“金钥匙”。沈阳药科大学正积极整合药学优势,推动该技术在创新药物与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的应用,为我国新药研发注入源头活水。

微生理系统,如类器官、器官芯片等,被誉为“在芯片上再造生命微环境”,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猛的前沿方向之一。它通过在体外构建高度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的微型模型,为人类疾病研究、药物筛选、毒性评估以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平台,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的核心关键技术。
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,微生理系统学会主席、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James Hickman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试验替代方案中心(CAAT)Thomas Hartung、微生理系统学会原主席Lena Smirnova,微生理系统学会继任主席、瑞士InSphero公司创始人兼CEO Jan Lichtenberg、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授Uwe Marx,微生理系统学会亚洲太平洋区联合主席、日本崇城大学教授Seiichi Ishida等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。












在为期两天的会期里,大会设立了特邀报告、主旨报告、口头报告、快闪报告、墙报展示等多元化的交流环节,内容涵盖器官芯片、类器官、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前沿热点。会议评选出“优秀口头报告”、“优秀快闪报告”、“优秀墙报”等多个奖项,以激励和表彰该领域青年学者的杰出工作。
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全球微生理系统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、国际化的交流平台,更有效地整合了“产学研用”各方资源,标志着我国在生命科学这一战略性前沿领域的创新合力正加速形成,必将共同推动我国微生理系统研究与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里程。